從2011年入職紅豆物業成為客服管家,到2023年升任紅豆物業總經理,開始全面負責物業公司管理工作,張偉在物業行業深耕十余載,從基層崗位成長為企業管理者,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攻堅克難”的先鋒本色。


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經歷,讓張偉很早便接觸到社區服務,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在他的帶領下,紅豆物業圍繞基礎服務、社區治理和人文關懷三大維度,推行了一系列扎實舉措,其在管的多個項目獲評“江蘇省省級物業服務示范項目”。張偉也憑借黨員干部的擔當和優秀物業人的責任感,榮獲江蘇省全省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優秀共產黨員、無錫物業行業優秀項目經理、紅豆集團“五四青年標兵”等多項榮譽。在今年紅豆集團開展的“攻堅克難發展先鋒”評選活動中,張偉再獲殊榮。


張偉1


聚焦需求,從“被動響應”到“預判需求”


物業工作的本質是與人打交道,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需求。目前,紅豆物業管理的29個項目,服務著超過21000戶住戶,服務范圍廣、人員結構多元。面對這一復雜局面,張偉沒有沿用傳統物業“被動響應”的服務模式,而是主動轉向“聚焦業主需求”,推動服務實現了從“泛泛服務”到“精準滿足”、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乃至“預判需求”的深刻轉變。


紅豆物業通過線上、線下、日常溝通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不同業主的差異化需求,創新推出“紅色i社群”平臺,構建了涵蓋親子、長者、健身、文藝、公益等多元化主題社群。例如在老年業主較多的小區,紅豆物業專門設立“長者空間”,定期組織健康講座;而在年輕家庭聚集的小區,則重點運營“童夢童心社”,開展親子閱讀等系列活動。


這種“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精準服務,不再是物業“提供什么,業主就接受什么”,而是業主“需要什么,物業就精準匹配什么”,不僅有效滿足了業主的個體需求,也重構了更為緊密的鄰里關系,讓社區從單純的居住空間演進為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精神共同體”。


張偉2


精細化管理,于細微處彰顯匠心


張偉認為,真正好的服務,藏在對業主關切的細微回應之中。以停車難問題為例,他帶領團隊通過封閉化管理、加裝智能道閘、科學規劃行車動線等一系列措施,系統性推動“增容、提效”,切實緩解停車壓力,保障業主出行更順暢。


除了解決具體問題,團隊還建立起“明暗結合”的雙線質檢機制,在常規督查之外,引入突擊式“飛行檢查”與沉浸式“夜間巡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立行立改,并透過溯源復盤不斷優化流程,形成“檢查—反饋—整改—預防”的閉環管理,持續提升服務品質。


服務不僅在于響應,更在于主動創造。在張偉的推動下,紅豆物業啟動“觸點服務”創新工程,聚焦門崗、車庫、大堂等十大業主日常動線,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維度提升體驗。他常說:“物業人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伸手相助,都是構建和諧社區不可或缺的磚石。”保安微笑問候、保潔錯峰作業、維修工自帶鞋套和抹布等細節,成為紅豆物業的服務標準,傳遞出專業的溫度,贏得業主越來越多的信任與好評。正如他們所堅信的:服務創新始于“觸點”,終于“感動”。


張偉3


黨建引領,踐行“服務為民”宗旨


“于細微處見功力,于細節處見品質,于平凡處見正章”是張偉始終秉持的管理理念,也是他帶領紅豆物業一路前行的真實寫照。在他看來,物業工作瑣碎平凡,卻極其考驗服務的耐心與細致,唯有將每一個細節做到位,才能真正贏得業主信任。而在這條精細服務的道路上,“黨建引領”成為他破解難題、提升品質的一把“金鑰匙”。


在張偉的推動下,承襲紅豆集團“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因的紅豆物業,持續深化“紅色物業”建設。他深刻理解“紅色物業”絕不只是一個標簽,更應成為提升服務效能、破解社區難題的實際路徑。物業服務直面千家萬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黨組織的作用在這一環節尤為關鍵。


為此,紅豆物業建立起“功能型黨支部”,落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推動黨的組織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確保黨組織的影響力覆蓋每一個服務現場。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紅色志愿者”等,充分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在疫情防控、應急維修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沖在前線,讓“服務為民”的宗旨真正落到實處。


與此同時,張偉積極推動物業與社區聯動,開展文化活動、志愿服務,將黨建引領延伸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這一切的努力,都旨在把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服務,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的服務優勢?!啊h建引領’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響應、每一次關懷、每一次微笑中的具體行動”,是紅豆物業人攻堅克難的底氣,也是點亮社區、溫暖萬家的重要力量。


張偉4


回顧過去十四年的工作生涯,張偉始終保持著剛入行時的那份細致與熱忱。他說,物業服務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把一件件提升幸福感的小事做好,就是對業主最好的承諾。也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他與團隊持續走在攻堅克難、服務為民的前沿。


對于未來,張偉表示將繼續深化“黨建+服務”模式,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同時保持物業服務的溫度。“科技的進步可以讓服務更便捷,但永遠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智能社區,更是一個有溫度的社區。”